记者观察网山西11月3日电(记者 施福瑞)不跃“农门”,情系家乡谋发展,未念都市,扎根山村献青春。2022年,怀揣着扎根基层信念的董赫,通过参加公开招聘考试,成为了一名驻村大学生,朝着做一名信仰坚定的“拓荒牛”、村务工作的“活字典”、有呼必应的“勤务兵”的目标稳步迈进。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,脱贫致富是乡亲们内心最大的期盼。而位于阳泉市城区东部的圪台村,属于常年干旱地区,农作物基本靠天吃饭,祖祖辈辈的庄稼人习惯了这种十年九旱的劳作方式,逐渐放下了锄头外出务工,日复一日,村集体收入少、群众致富能力弱成为村庄面临最主要的问题。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,他和支村两委成员坚持党建引领,秉承着“诚心为民,民必理解,真心为民,民必拥护”的原则,通过与群众说好“五种话”,即以心换心说家常话,上情下达说大白话,实事求是说大实话,对症下药说内行话,出谋划策说鼓劲话的方式方法做群众工作,为群众服务。一方面他们完善基础设施,建起了单元楼房,让村民搬进新居;另一方面,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引进打造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,发展乡村旅游。逐渐地,村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、村里产业越发兴旺,圪台村乡村振兴路走得越发底气十足。
这些年,圪台村的变化,人们有目共睹,不论是花海景观带“打卡”纪念、温室大棚体验采摘乐趣,还是农家小院品尝特色美食,无一不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一路走来,成功夹杂着挫折,欢笑伴随着汗水,但是前进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止。他在工作中发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,无论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,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都需要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。因此,立足新发展阶段,他与支村两委成员充分发挥本村抗战地道独有优势,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以红色教育为核心,围绕“商、学、闲、情”等旅游要素,意在创新打造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型、学习型红色地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竭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、红色传统发扬好、红色基因传承好,凝聚红色力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此外,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落成,可以与当前圪台村“农业+旅游”发展模式进行完美结合,形成一套完整的“农业+红色旅游”产业链条,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。通过打造“红色+乡村游”“红色+康养游”等新型发展模式,不仅能让人们在多元化的体验中汲取思想和智慧等精神力量,还能让发扬红色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落到实处,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。
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,他凝聚团队力量,发挥集体智慧,通过抓住“队伍优”,党建引领盘活项目建设、抓住“谋划强”,高标布局绘制项目蓝图、抓住“喇叭响”,内外联动掀起宣传热潮三项措施,不断推动项目走深走实。截止目前,教育基地改造工程已完成清淤和亮化工作,现在正在进行坍塌洞穴的维修、附属装饰物的设计、门头重建和查找考证资料等相关工作。看到教育基地工程一步步走向成熟,形成规模,村民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那份向往越来越强烈了。
董赫说过这样一句话,“人活着,就一定要有追求,在服务乡村这条大路上,他将一路前行”。在农村这个舞台上,他将继续演绎着一个到村工作大学生的“给力青春”,在泥土的芬芳中实现他的人生价值。